历年成果主题展示四:“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2020-10-27 16:31:57  

分享到:

第一部分 与“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相关的历年学习之星

一、2014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姜淑梅

1603787618923697.jpg

黑龙江姜淑梅,女,78岁,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乡。1960年闯关东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在安达第一砖瓦厂做过临时工,后在家做家务。

战争、饥荒、动乱年代让她九死一生。1996年,老伴车祸去世。时年60岁的她决定学习识字,以实现早年梦想。于是广告、牌匾、传单,一切有字的东西都成为教材,就连看电视都不关心故事情节而是紧紧盯着字幕看。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她随口就能编出顺口溜、快板书,然后就让家人写下来,自己再去一字一字地识,如此反复不已,致使大学教书而工作繁忙的女儿只得劝她自己试着写。于是老人开始学写字,横不平竖不直地描龙画风,但她硬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数年甩掉了文盲帽子。2012年她75岁时开始利用人生丰富的经历写故事,隔年陆续在《读库》《北方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特别是两部自传性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和《甘蔗芽,苦菜花》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轰动。真切的生活体验,感动了读者,好评如潮。读者称其为“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一部独一无二的平民史,真实得令人屏住呼吸……”2014年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搜狐网、新浪网等100多家媒体报道了她通过学习和写作从文盲成为作家的传奇事迹。目前她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正式会员。

二、2015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管炳圣

1603787657837024.jpg

管炳圣,男,71岁,作为一名教育者,终身学习者,他60余载读书学习、55年日有所记,除研究日记,还投身公益,掀起家乡日记文化热潮!

自1959年6月1日,还是初中生的他在出席山东省第一次少年先锋队代表大会时开始写日记起,至今已有千万字。在他不大的家里,满满当当收藏了他本人200多本日记,3000多册书籍,及大量的学生日记选和批阅记录等。他虽然年纪已大,但学习步伐却紧跟时代。一退休就买了电脑,接入互联网,从开关机学起,直到建网站、博客,应用QQ、微信,一切都得心应手。他潜心研究日记26年,投入资金有账可查的达30万元。自费出版专著《日记情》,建起“日记人网”,办起“银杏日记收藏馆”,创办馆刊《足迹》月刊达30年,累积创办154期,刊载文字上千万。他的家乡管家河套村有2000多口人,在他的带动下,500多人有写日记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日记村“,村内有棵千年古银杏树,每年就在树下举办“管家河套日记节”,至今已达19届。他发起成立“诸城市日记研究会”,倡导设立“日记节”,参与发起“全国日记论坛”。从2005年起自费到全国19省市巡回演讲,听众数万人。这位德馨龄高,受人敬仰的日记老人,多年来荣获全国书香之家、山东省百佳书香人家、诸城市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和称号。

三、2016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李春兰

1603787721374362.jpg

人到暮年,总会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而河北区江都路衡山里社区里的老人却是另一番景象:互相交流自创诗作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为每位社区老人庆生祝寿,相互排忧解难,生病时轮流照顾……这些老人的身影活跃于社区的每个角落,他们的热情、精气神儿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居民。

走进居住在天津市河北区江都路街衡山里社区李春兰大娘家,摆放在屋内精美的手工丝网花、墙上悬挂的水墨画、电脑内一首首紧贴生活的现代诗词,很难想象这些都出自这位已有91岁高龄的老人之手。

李春兰口中的“大学” 江都路街在衡山里社区无人不晓,这是1998年社区自创的。当时,很多老人离退休后每天闷在家里非常空虚,甚至个别人产生轻生。”为给社区老年人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社区的“幸福老人之家自治组”的负责人李春兰与时任居委会主任段清安大爷等人一合计,在衡山里社区建立了老年学校。。在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学开课了,老人们有了精神寄托。

李春兰老人学习了书法,绘画。从楷书到行书、草书,不但习字,还创作了山水、工笔、写意、花鸟(“喜鹊登梅、事事如意”)作品,学习传统文化,使她心静如水寿在笔端。作品经常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展览。学习了手工、工艺制作,学会自编中国结、剪纸有植树、福娃、春节窗花等,春节送给亲友。制作的丝网花,百合、牡丹、月季、玫瑰等,能以假乱真。还用自家种的葫芦制作成中国结。老人的诗词写作水平日渐提高,写了《感悟人生》、《老人的心愿》等,其中一首《老年学校使我生活得更潇洒》,被刊登在《天津市委党校支部生活》刊物上。

学习电脑,给这位老人又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老人说“学习电脑意志坚,网上qq常聊天,亲情友情面对面,知心倾述解心宽,小小电脑知识渊,老人不再受孤单,心胸开阔广交友,健康快乐度晚年。”学习,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四、2016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张焕国

张焕国同志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被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通信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在某高炮部队当战士,不久调入解放军南京第三炮兵学校(现升格为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担任通信工程课程教员,直至离休。几十年来,他从战士、学生,再到战士,直至高校教员,用他求学获得的知识,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飞跃。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张焕国此时已年满半百,但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参加南京大学主考的法律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两门公共课程,这让他充满了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1990年10月,他在副教授和副师级岗位上离休后,暂时搁置自学考试,分别参加了国家导游资格证书和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书考试。2005年,他又重新拾起搁置十多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通过了法律专业16门课程的考试,并于2008年12月,获得了南京大学法律专业(专科)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接着,他又到金陵老年大学继续学习,先后学完了英语、摄影、交谊舞、写作、诗词鉴赏等课程。他老当益壮,以自己的执着与热情,像海绵一样,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014年初,江苏开放大学首次招收文化产业管理(诗词赏析方向)专业老年学历教育本科班学员。他闻讯后,立即报名参加学习。他学习刻苦,成绩突出,每门课程考试成绩都在85分以上。特别是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他的认真精神尤为令人感佩。从选题、搜集资料、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初稿、二稿、三稿,直至定稿,均一丝不苟,最终获得86分的好成绩。

毕业论文答辩时,他镇定自若,以清晰的条理,准确的内容,流利的语言进行答辨,最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学习,已成为张焕国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他步入88岁高龄的时候,用辛勤的汗水,终于获得了江苏开放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五、2017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周慧玲

1603787760147597.jpg

周慧玲老师1949年10月出生于出身于军人家庭、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从教42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她从小闻着书香长大,自幼在学校里和被誉为“启蒙教育专家”的母亲一起生活、学习。无忧无虑、幸福、安全、开放的童年生活,让她对世界充满好奇、学习充满兴趣。少年时,她最大的喜好就是逛书店,一辈子买书、读书、藏书是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报刊是她们家的重要财富。有了孩子后,她们一家人都把学习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把读书当作精神生命心灵的呼吸。她们家先后被评为二七区“书香家庭”,郑州市“学习型家庭”、“十佳书香家庭”,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

周老师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她35岁获得专科文凭,38岁拿到本科文凭,52岁修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60岁参加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培训并通过考核,63岁参加全国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通过考核,65岁参加国家学习指导师的职业培训并通过考核,66岁参加国家早期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她从2003年退居二线以来,更是把主要时间与精力用于学习,写下了95本学习与思考的笔记。为了增加自己的学习机会,了解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她为国内从事基础教育的255位专家的报告会、观摩课作了367场主持人,丰富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她有仁者的胸怀,学者的风范;她挚爱教育,躬耕不辍;她眷恋讲台,传道解惑;她68岁的年龄依然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游走四方、奔忙不息。她要终生在讲台,这个实现她为民报国之志、生命放光彩的人生舞台上“用生命点燃爱的火种”,不断向前。

六、2017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陈恩录  

1603787797966415.jpg

陈老师是界石小学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教师却被称为“讲坛上的不老松”,5次获选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集全国十佳报告员、中国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道德模范、巴南区首届十佳学习人等荣誉于一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位普通老师成长为这样一位模范标兵呢?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那是因为我热爱学习,而且是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陈恩录于1928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那样的年代和环境之下,农民的孩子想读书简直是奢望,但他的父母并没有放弃,终于在陈老师10岁时走进了私塾,开始了他人生的学习之路。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他自进入私塾开始,就一直勤奋好学,两年的私塾学习,共读背古文二十多本,而且至今都还能背诵部分经典古文片段。进入正规小学、初中后更是囊萤映雪,品学兼优的他每次考试均是全班第一,且初中三年全免学费。1948年初中毕业后,陈恩录就成为了一名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他,深感自己读书时间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还得不断加强学习。于是他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学,讲课水平超过当时很多大学毕业生。此后,为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他先后参加了中师数学和高师语文函授学习,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蕴。

陈老师深信狄德罗的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因此,虽已近90高龄,他仍然坚持积极的学习和思考。在当地人眼里,陈恩禄老人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在他的影响下,附近的好几位退休老人也天天来到他的学习室读书看报。界石小学的100多位退休教师,还在他的组织下,成立了“夕阳红宣讲团、夕阳红家教团、夕阳红校外辅导团、夕阳红法制关爱团”四个义务宣讲团,他们秉持活到老、学到老、讲到老的精神和深入基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坚定信念,成为“巴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和精品”,这正是“退而不休扬正气,夕阳生辉别样红”!

七、2019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杜志荣  

1603787880496993.jpg

1603787944577397.jpg

杜志荣,男,86岁,新疆军区离休干部,汇文中学高中毕业,会计师,中共党员。他1949年在新疆入伍,1986年退休回到天津。早年他在新疆、西藏戍边,把青春献给了祖国安全、人民和平。离休30多年来,他退伍不褪色,离休不离责,又全身心投入到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事业中。他不但积极参加社区的党员学习活动,还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利用微信包括学习强国APP等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讲好革命传统故事,他结合自身军旅生涯,深入研读革命史,精心准备义务教育讲义,通过成立志愿者队伍,办讲座、搞摄影展,宣讲革命传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他还创办了和平区街道第一份关工委报《劝业场街关心下一代报》。“只要走得动,就在社区发挥余热”是杜老的真实写照。他把全部余热都投入到关心下一代、护航青少年花季人生的事业中。他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动员有能力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员、校外辅导员、法律教育宣传员,共同深入到学校开展座谈,进行交流。

他每年在社区学校开展的各类专题辅导讲座,听课人数达到三千多人次。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作为一名志愿者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您要继续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精神!”当时,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给总书记敬了一个军礼,铿锵表态:“我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一名志愿者,我就想把我们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讲给孩子们听。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发挥余热,教育好下一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就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第二部分 与“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相关的历年品牌项目

八、2016年品牌项目——四时五行话养生 东城区市民健康大讲堂

1.jpg

东城区社区学院于2008年北京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出的公益性主题系列学习活动,每月举办一期,免费为市民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利用讲义、教材、网络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等途径向市民全方位推送、共享讲座内容与核心知识点,辐射和带动周边社区教育蓬勃开展,为市民学习服务2万人次。

”四时五行话养生——东城区市民健康大讲堂“被评为东城区“优秀市民学习品牌”、“首都市民学习品牌”。2011年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配套教材《食疗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获全国首届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二等奖。

九、2017“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上海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持续经营百年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始终将“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在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全面履行国有大型银行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上海快步踏入深度人口老龄化,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践行“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战略的最佳土壤,以及发挥企业力量、创造社会和企业价值的良好机遇。有鉴于此,2015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度开展合作,签署了《“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项目合作备忘录》,拉开了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作为社会力量、投身社会终身教育合作的序幕。

三年以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围绕“中银常青树”品牌,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合作项目,成为社会力量参会终身教育事业的良好典范。

为展示“中银常青树”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的学习成果,为老年学员提供更广阔的金融知识交流平台,201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举办“中银常青树”金融知识进社区电视比赛,来自16个区县的16支老年学员参赛队伍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6支队伍突出重围,参加电视决赛。决赛由上海教育电视台转播,将精彩纷呈的赛事内容、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金融专家的经验分享送到千千万万老年学员的面前。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在上海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还很少、很小,未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紧紧围绕“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战略目标,通过“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合作项目的方式,广开渠道、整合资源,不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持续创新金融与教育的合作模式,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上海市的老年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老年教育事业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