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成果主题展示五:“传统文化 民族之魂”

2020-10-27 16:42:37  

分享到:

第一部分 与“传统文化 世界之瑰”相关的历年学习之星

一、2014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张云萍


张云萍,女,52岁,小时曾跟卖糖画为生的爷爷学习糖画,中学毕业到合肥矿机一分厂当工人,成为厂文艺骨干。写标语、出板报,意气风发,对爷爷“不入流”的小手艺看不上。直到爷爷去世才惊觉传承这门古老手艺的重要。下岗后重新学糖画,为提高糖画技艺,她曾远赴四川拜师学艺,后毕业于黄山画院。她细心琢磨,融入美术技法和时尚元素,创新“张氏糖画”,将国画和速写的美术技法融入糖画创作,并体现出时尚的现代潮流元素,再由以前的平面糖画转变为立体表现,使自己的糖画创作独具一格,创造出“张氏糖画”品牌。。一次外宾因无法带走她的糖画而万分遗憾,这启发她研制出了不化的糖画和可以长期保留的不坏的糖画,使糖画得以成为可以悬挂和收藏的艺术品。她继承和发展了家族的面塑手艺,并将两者相互借鉴,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统一。为传承民族文化,她常常利用节假日义务为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传授糖画和面塑制作技艺,她牺牲休息时间,经常为周边机关、单位、社区举办民间传统艺术欣赏讲座。《中国青年报》《江淮晨报》,央视专题《第一时间》、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媒体都对她进行专题报道。现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书画研究会会员、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二、2015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吕敏


http://www.llaw.org.cn/d/file/65733781.jpg

http://www.llaw.org.cn/d/file/65489103.jpg

吕敏,女,42岁,这个倔强的下岗姑娘在逆境中编制出璀璨的“中国结”。

20岁时,只有初中文化的她,随父母从新疆返回故乡,被分配到橡胶砂轮厂做技工。十年后,刚过而立之年就遭遇下岗。为生存,她在社区学校学编织,在公园摆地摊儿。因心灵手巧,出手就不凡,编织物一摆出就被抢购一空。她尝试在海门路市场开门店,毅然顾客盈门。随着订单增多,业务扩大,许多下岗姐妹慕名前来帮忙、求学,她均倾心而教。在此期间,她以惊人毅力自学高中课程,相继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编织技艺也炉火纯青。小小十余平米的店里,挂满造型美观、独具特色的中国结,宛如一个编织艺术展览馆。建昌街道请她组建手工编织协会,开设编织课程,她欣然接受,精心总结备课。与伙伴和学员创作的巨幅“平安中国喜庆奥运”“祖国万岁”“辉煌世博”“同心同梦同世界”等作品不仅获多项全国大奖还远送国际大赛。报纸、网络、电台、电视轮番报道她们的作品,她的技艺还被收入《津门百姓百艺》一书。2011年她应邀到南开大学为外派教师授课,将中国文化远播世界。

自2012年起她分别当选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最美家庭、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三、2016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石梦


石梦,曾有着令人羡慕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的职业,并且稳坐新闻主播岗位十余载,那是她新闻专业实力的体现。2000年,石梦放弃了新闻主播工作,放弃了他人梦寐以求的事业单位工作,全身心投入她一直钟爱的景泰蓝唐卡艺术学习和创作。

10余年的不懈努力探索,2011年,她在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景泰蓝唐卡艺术博物馆,填补了我国专题类博物馆的门类空白;2014年,申遗成功并获批成为景泰蓝唐卡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为地域民族文化填补了两项世界空白,是木鱼石传说的新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石梦把汉藏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手工技艺和唐卡绘画艺术瑰宝进行叠加、融合、传承和创新,为挽救中国濒临灭绝的地域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吸取掐丝珐琅、西藏唐卡、敦煌壁画、明清设色绢画的技法精髓,在叠加非遗传承基础上创新转化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狂妄而大胆,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表现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开创了先河。国家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罗伯健称其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次重大革命”。

为了景泰蓝唐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十年多来,石梦对她的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每天的创作时间都是十五六个小时,倾其所有金钱和时间。为了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她将多年积攒的积蓄和产业用于艺术创作,甚至把自己仅有的一处住宅作为抵押,用来装修博物馆。博物馆初始坐落在偏僻的大黑山下,门窗多年失修,所有的吃住取暖的必要依赖都只有靠电来解决,而每周两次的常常是半夜的停电,不难想想一个柔弱的孤身女子(丈夫早逝)在漆黑黑没有人烟的大黑山的夜晚是怎样度过的。然而把作画作为心灵深处最神圣事业的石梦没有退缩、放弃,做起画来忘记吃饭是经常的事,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地处环境没有任何交通条件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朋友到山上带点吃用的给她,她的吃用将是极其困难的,常常是馒头地瓜度过几天。这就是石梦,这就是追寻民族艺术的石梦精神。

每当过节,特别是大年三十,正是亿万家庭团圆娱乐之日,而恰是石梦为艺术废寝之时,这样的寂寥乃是常人无法承忍,更别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创作。她的腿曾经受过重伤,可以说她是个隐形的残疾人;积劳成疾使她身患癌症,而又恰逢妈妈和哥哥同时患上癌症,她既要照顾妈妈又要筹备即将开业的景泰蓝唐卡艺术博物馆,还在术后坚持创作,那段时间石梦没有一天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她咬牙坚持着没有退缩。然而坚强的石梦只要一提起妈妈就会流泪,因为只有妈妈才了解女儿,妈妈没有来得及参加她的开馆典礼,临去世前紧紧地拉着女儿的手,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红包,贴着女儿的脸轻轻地说,孩子,妈妈看不到你开业的那一天,妈妈知道你的难处,妈妈支持你的艺术追求,妈妈只要这么点积蓄,相信女儿一定会成功。石梦忍着百天之内失去母亲和哥哥两个亲人的痛苦,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艺术创作中。她只有一个念头,把频临灭绝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才是对天堂亲人的告慰,在大会堂展出的《四大天王》作品就是在这时完成。

作为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金普新区残联残疾人、社区居民教育培育基地,多年来她积极和街道、社区学院、幼儿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沟通,对失业下岗人员、在职幼师、职业学校和聋哑残疾人免费开展景泰蓝唐卡技艺的传授,对有些特殊的残疾人免费一日三餐甚至包住。其中有个患抑郁症的女孩,妈妈为她操碎心,不敢离开半步,听说石梦老师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家长抱着试试的态度把孩子送去,石梦没有拒绝而是用母爱、师情深深地走入孩子的心里,不厌其倦地讲解制作过程,手把手地教,最后这个女孩不仅学会了技术,其抑郁症兆竟发生了巨大的转好现象,可以单独一个人在家,甚至可以提前帮助妈妈做好饭。家长带着孩子跪在石梦老师面前热泪盈眶一再感谢恩人,用家长的话说;你是我们全家的活菩萨,是老师给了我女儿和我这个母亲第二次生命,挽救了我们全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石梦的事业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皇城艺术馆举办了“美丽中国梦·盛世华夏情·大连石梦景泰蓝唐卡艺术”新闻发布会暨展会,2014年,石梦随省经贸厅、省旅游局赴韩国、法国、迪拜、沙特等国进行展览和经贸洽谈和学习交流,随访人员及展出国官员均对石梦的景泰蓝唐卡艺术精品佳作给予极高评价。石梦带着她的景泰蓝唐卡艺术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表现出令人折服的大连文化导向和文化品牌。2014年11月29日,英联邦54国驻北京协会主席林文堤携副主席及多国大使夫人及其参赞考察了聂潍枢景泰蓝唐卡博物馆,并在该馆举办了石梦景泰蓝唐卡艺术国际交流会,英联邦驻北京协会主席林文堤对大连市朱程清副市长及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参会人员说:石梦不仅仅是你们大连的骄傲,她更不仅仅是中国的,她也是世界的,我为你们大连为拥有这样的艺术家感到骄傲。2015年底,经大连市政府研究,为表彰石梦的艺术成就和为大连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其在“大连现代博物馆”1800平方米的展示区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家乡汇报展,为传承、弘扬、提升、打造大连地域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2015年,石梦的景泰蓝唐卡《四大天王》被国家博物馆认可和选中,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历时半个月的展示,并在展厅对她的业绩进行循环影视播放宣传。 2016年,杭州投资商和台湾投资商分别对石梦艺术进行注资,不久的将来,石梦艺术产业园区将成为大连乃至中国一章靓丽的艺术名片。

四、2017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张小红

1.jpg

1958年生,女,汉族。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级“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文化名家。

自幼爱好刺绣,自2002年始开始正式从事刺绣行业。前承民间刺绣,后开夏布绣艺术刺绣先河,创新了夏布绣工艺与针法,将古朴的夏布艺术与刺绣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绣织的肌理美和物体空间的和谐统一,彰显出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2007年,夏布绣被中国刺绣艺术研究所列为全国28绣种之一,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绣种的空白。由我申报的夏布绣于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她与她所带领团队创作的夏布绣作品先后荣获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上百项。其个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余夏布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同时,她的夏布绣多幅作品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刺绣艺术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永久珍藏。夏布绣被列为江西名、优、特产品参展2010上海世博会,并多次被授予江西省名牌旅游商品。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夏布绣博物馆衍生品成为“中国百佳旅游商品”。国内各大媒体也见证了夏布绣的一步步发展和一路以来取得的成绩,在夏布绣的非遗传扬方面也给予了有效的推动,有着“夏布绣花,艺传万家”的美景。

在夏布绣的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方面。张小红从夏布绣的历史、技艺、艺术特点、发展前景等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研究和实践,并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先后在《中国工艺美术》、《丝绸》、《上海工艺美术》等杂志上发表;个人传记、作品被收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刺绣艺术精品作品集《群芳争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著的《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典籍和文库中。

五、2019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李伟 


 

李伟,男,61岁,大连本德集团工艺品厂工艺美术大师。十几年里,他在不断的学习中,成为了一名工艺巧匠。他是秸杆、木棍艺术造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他还是大连市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其创办的木工坊被大连市政府第一批授予“非遗传承手工技艺传承基地”称号。2003年从国营单位下岗后,他自费学习,三年时间研发出了秸杆木棍艺术造型技术。制作出工艺品“东北民居系列”共6件作品。2005年他被本德集团聘为工艺品厂厂长,有了这个平台,他先后又设计出了《中国木塔》《中国门》《奥运快车》等20多件工艺文化礼品,辽宁电视台为此拍摄了《东北屋、东北情》专题片。2009年开始制作《大连老电车》城市文化礼品,为此他仔细观摩,有时在电车上一坐就是大半天,产品一问世就被大连公交集团一次订购数千台,人送绰号“中国电车王”。

他是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的唯一获得金奖的辽宁人。他运用所学创新创业,为200多人解决了就业岗位。成为传承人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先后策划组织了“民间艺术满乡行”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让文化动起来,让非遗活起来”专题宣讲传承活动、“民间技艺,文脉传承”大型社区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民间文化的传承活动。他在生活中传承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创新中华民间传统文化。2018年,他又在农村创立了“非遗工坊”把来自民间的手工技艺还给民间,还于人民。通过实践创新,他设计的“东北农家迷你小筐”在世界“达沃斯”文化晚宴上受到中外来宾的喜爱,成功地把中国手工技艺推向了世界。

六、2018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金阿山

1.jpg

七、2019年"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任珺 

1.jpg 

任珺,女,85岁,郑州上街区中心路街道办事处颐苑社区女书培训基地负责人。安徽省立黄樊师范数学专业专科毕业,中教一级。她早年从学校参加抗美援朝参军,后在北京空军后勤部任文化教员,转业到地方央企后仍做教师。退休后,她长期担任位于郑州的中国长城铝业有限公司老年大学的瘦金体书法教师,任该校老年书画研究会女书组理事、组长,2017年任颐苑社区女书培训基地负责人。

1.jpg

她出生于书香家庭,5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仍坚持每天写字、作画、读书两小时。退休后她特别关注女书的传承。古老的江永女书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甲骨文是同时期的文字,但作为书法来讲,女书好写不好认。因为它一共才3000多个字,一字多音,所以学它就像学习一种外语一样,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将单一的女书文学融于绘画之中,是任老师和团队的创举。她们团队的新体女书书法,包括用易拉罐做的铝箔女书画、鸟体、鹤体等女书,拓展了古老女书艺术的新天地。该团队原是成立于35年前的郑州市女子书法研究会。2009年时任会长在哈尔滨展出时突然病故,任老师强忍悲痛,继承了老师的遗愿,于次年成立了上街女书学习组。2017年全国首家女书书法培训基地又正式在颐苑社区挂牌成立。基地成立以来,根据居民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多样地开展女书书法、书画培训工作,每年举办春秋两期培训班,每周五下午由以任珺老师为主力的女书教师团队免费授课。目前已有近1000人次参加了学习,女书艺术团队增加至49人。

第二部分 与“传统文化 世界之瑰”相关的历年品牌项目

八、2016年品牌项目——唐山市“洪兴娃娃评剧团”少儿评剧活动

1.jpg

自2011年建团以来,源于基层,服务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以业余培训,专业育人的新型管理模式,秉承洪老的遗愿:振兴评剧,从娃娃做起,发展评剧,薪火相传。以洪兴娃娃评剧团为平台,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地域特色文化,了解评剧、喜欢评剧、接触评剧、走进评剧、热爱评剧。共举办娃娃专场48场次。其中:戏迷演出月5场,庆“六一”6场,慰问敬老院6场,三下乡3场,慈善义演2场,公益性演出26场,受益观众达3万余人。团队小演员们在多次大赛中崭露头角,荣获第13.14.16.18.19届全国小梅花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