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丁蜀镇社区教育中心

2017-12-06 16:51:54  

分享到:

宜兴市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始创于1984年,初址周墅,2001年成立宜兴市丁蜀镇社区教育中心,2013年迁址川埠,现有教职员工45人(原3人),返聘教师1人,兼职教师86人,校园校舍分布三地(川埠本部、张泽教学点、农科教基地),形成两校区一基地的格局。

近五年,我校(中心)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把握形势,凝聚共识,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广泛深入地开展服务工作,教育、培训,双擎助力,函授、技培、考评、推广,四翼齐飞,取得了一点成绩。主要做法和体会有:

一是以文化为媒介,创新唱响陶文化惠民主旋律。

陶都明珠丁蜀镇,有着底蕴深厚、承载悠久的陶瓷文化。针对地域文化、行业特点和社区居民、从业人员内在需求,着力在地方传统文化即陶文化传承方面做文章,坚持把弘扬紫砂文化、传承陶艺技能、振兴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打造社教中心特色品牌的突破口,把它作为致富工程和就业创业工作配合政府着力做好。

围绕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先后获得了86项省市、国家级荣誉。首批成为宜兴市镇(街园区)社区教育中心示范校,2016年成功争创为无锡市终身品牌项目,江苏省社指办重点规划课题《陶瓷工艺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2016年顺利通过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2016年获得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已成功创建为全国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镇、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组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江苏省社区教育示范乡镇、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2014年成功协办在我校举行的全国农村成教工作调研会。

坚持实际、实用、实在原则,独立开发特色课程10余种,聘请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和汪寅仙、顾绍培、曹亚麟等行业专家86位来校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巧妙复合,无缝对接满足不同类型学员需求,助力地方稳定、产业发展、经济发展。

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转变办学理念,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坚持服务为主,淡化创收意识,加快推进从以创收类培训为主向服务类培训为主转变,加大公益类培训力度,主动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村、居,高举终身学习之旗,深入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居民内在需求,切实增强成人教育社会功能和公益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深度界入奏响社会教育实践协奏曲。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成立之初,就精确定位,主动作为,逐步深度界入,指导落实社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继续教育活动。

中心下辖 67所业余学校,有24所已被宜兴市教育局评为市三类业余学校示范校,20个村、企、居被评为市级学习型组织,重点抓好一校一品一特色品牌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全镇已初步构建“学习形式多样化、教育对象层次化、培训内容规范化、服务社区全民化、社区中心规模化”的丁蜀社区教育模式,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成功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科学发展之路,中心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绩效逐年提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中心面向宜兴市、丁蜀镇社区居民和外省市学员,开展各专业学历教育和各类公益性为主的培训,目前在籍本专科学员长年稳定在3500人左右,每年开展各类培训和研修班20000余人次,特色文化展示推广活动5-10次。

近几年重点抓好了一校一品一特色品牌工作的落实,各社区特色品牌项目基本围绕陶文化传承、学习型社区(工作室)评选这一主品牌,根据社区特点和居民学习需求,设置子品牌。各社区“一居一品”创建工作得到了我镇社教中心的大力支持,从品牌的确定,到方案的形成,再到主题活动的开展,镇社教中心主动参与,助力助钱,得到了各社区的欢迎。同时支持了部分社区主题活动开展的策划费、宣传费、人员经费补贴等,帮助28个社区、村建立了网站,累计支持经费300多万元。

丁蜀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已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已获得多项目全国、省市社区教育方面的荣誉。2016年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第三期)实验点(2016.12-2020.12)。

目前,我镇建立了宜兴市紫砂科普信息化中心分站6个,湖渎社区、蜀山社区建立了一年制的面向残疾人的免费爱心紫砂技能培训班。2012年起,会同丁蜀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创建了282个陶艺方面的学习型工作室;送教下乡,先后在渭渎、洋渚、潜洛、施荡、双庙、紫砂、双桥、西望等新农村开展了初级、中级工培训,2006年至今参加培训人员9000余人,帮助村民走上了紫砂致富、创业之路。

三是以教育为阵地,一着不让务实弹好学习之歌。

为满足社区居民、陶艺人员的学习、进修和发展需求,从2002年开始,我校挂靠高等院校,逐步提供了工艺美术中专、大专学历深造机会,2009年工美本科班开始招生。近五年,学校学历教育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在籍函授本专科生长年保持在3500人,五年内已培养大专、本科毕业生6238人,其中陶瓷工艺美术类专业4563人,法学、会计学、建筑等专业1675人,江西、安徽、四川等外省户籍学员600余人,2次获评高校成人教育优秀校外教学点。厂企职工技能培训、紫砂陶瓷技能培训、工美专业学历进修可谓殊途同归,切入点就是高奏继续教育之曲,在全社区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立足点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发展需求,归宿点就是助推人民群众提升自我、创业致富。

在办学过程中,为提高教材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组织本地的紫砂工艺大师、技术骨干和清华美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出了10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其中《宜兴陶瓷》《陶瓷工艺美术基础教程》分获无锡市社区教育精品特色课程奖、宜兴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一等奖,其中《宜兴陶瓷》一书获全国三等奖,是2012年江苏省在全国唯一获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较好地满足了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已成为陶瓷工艺美术专业职称晋升人员重要的辅助教材和必修的参考读本。

几年来,随着社区居民内在学习需求的增强和国家成人教育政策的调整,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和规范。目前用于平时开展教育教学的场所有4000多平方米,微机室2只,实训工场500平方米等。同时,全面落实宜兴市教育局两项规范要求,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学历班教育全过程管理,着力抓好招生、授课、考试、毕业等环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上足、教好每门课程,力争上课出勤率高、考试合格率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让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努力提升学历含金量。同时立足学校、学员长远发展,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经贸学院等高校的教学计划要求,有序、有效、严密组织学员外出写生创作实践。

四是以技能培训为抓手,精心打造教育、培训、服务三维体系。

我校结合地方实际,依托我校先后创建成功的江苏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全市,立足全镇,主动采用送教下乡、送培入村形式,助力农民朋友技能致富,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先后在渭渎、洋渚、潜洛、施荡、双庙、紫砂、双桥、西望等社会主义幸福新农村和中心开展了手工制壶培训、陶瓷成型工等级培训等,五年内共培训紫砂从业人员12000余人,另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互联网+、育婴师等10多项培训每年20000人,公修课、会计、等级工等其他培训、考评每年不少于8000人。举办年度手工制陶大赛、首届“景舟杯” 制壶大赛、遴选选手组团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实操考评,以评促练,以赛促学。依托陶文化传承项目,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用爱的行动奏响并助推学员成功、成名、成家的创业三部曲。

近两年,我校更是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下大力气推进此项工作。重点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质量提升工程,加大了创业工作的前期筛选、中期培训和后续服务的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凸显紫砂方向培训特色。2013年帮助西望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以技能培训求创业技能突破,切实增强农民创业增收的后劲,这是我校凝心聚力成就新梦想、继往开来续写新篇章的特色举措。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86项市级以上荣誉,其中国家级项目、荣誉6个,省级基地4个,2016年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校依托省市级课题,立足科研引领、文化自信,全面开展接地气、务实效的课题研究,开展紫砂春秋公益讲座、清华大学高研班、书画陶刻公益培训,致力于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科学、精准把握新常态下新机遇、新规律,以做稳做好做精陶文化文章为突破口,高擎校园文化和手作精神旗帜,走稳由“陶”到“冶”、由“内容”到“形式”的历练过程,逐步走上从“道”到“德”的内涵发展之路。

创业培训.jpg

创业培训

论文答辩.jpg

论文答辩

手工大赛.jpg

手工大赛

一训三风.jpg

一训三风

成人教育中的“成人之美”是种理想化的教育追求,围绕市场需求和富民工程,高擎终身学习之旗,弹好继续教育之曲,走特色发展之路,其他项目“锦上添花”,弹好“成才之曲”, 逐步实现中的“成人之美”方能显得格外耀眼。

点击查看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