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职业中专

2017-12-14 16:42:38  

分享到:

一、学校简介

双辽市职业中专1984年建校,是国家级重点校、国家级示范校,学校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与一体。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坐落在乡镇的县级职教中心,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星火计划学校”,是双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是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426平方米,教学建筑使用面积33350平方米,年培训5000多人次。主要培训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伍军人、村干部等人员,内容有种养技术、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农机维修等。形成了教学实习、生产经营一条龙的教学体系,成为双辽市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中心。为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作出积极贡献。

二、办学情况

(一)学校始建于1984年,时称“双辽县农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99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双辽市职业中专,1996年至今是连续二十一年的国家级重点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4月11日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2014年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学校目前设有两个校区,共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实训基地有草原200公顷,耕地40公顷,林地60公顷。有生物技术实训室、畜禽疫病实训室、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室等79个实训室。有食用菌实训基地、珍禽场和机械加工基地等19个实训基地。学校现设有16个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畜牧兽医、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在校生3939人。教职工219名。

学校是国家、省两级示范校。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综合实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省级示范校建设以“适应双辽及周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度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面向三农,适应双辽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农民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打造农职业教育品牌,进入国家中职名校前100名行列,使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大幅优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办学3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办学方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二)具体做法:

1.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端指导学校发展。

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作为学校发展建设专家顾问,并在学校成立了院士工作室,对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高端指导。

2.深化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

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形成了“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根据从业人员需求,形成了“课场一体,课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工厂化、车间化、岗位化。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与企业、村镇深度合作,组织教师到农田、到牧场、到企业、到工地去实践,让教师不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企业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兼职教师。

三是主动与企业广泛接触,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推荐就业关系,学校与省内外近7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四是引企入校,引吉林省丰合生态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校,走教科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共建研发技术中心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学校聘请中国食用菌专家李玉院士担任顾问,与企业共同开发食用菌栽培项目,在双辽市后俗村、常熟村示范种植成功,分期对农民进行培训,推广全市。

五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增强实践能力,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补贴,改扩建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校内实训实习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3.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多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一是充实调整传统专业,二是积极开办新专业,三是依据社会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开办专业。满足了学员和社会要求,培养一批又一批“基础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2)坚持常年开办实用技术班,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年培训量达3500多人次。

(3)坚持科学实验,激发学生潜能,为当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年来,学校在农、林、牧生产领域相继开展了200多个品种的引进、培养实验,先后有50项新技术、150多个新品种得到推广,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学校花生栽培示范项目,向全市推广。从而使双辽花生种植由原来一片空白,发展到2016年60万亩,人均年增收近千元。

(4)学校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师生宣讲团、科技活动日、赶科技大集、科技入户、发放科技信息宣传资料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和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2012年至今,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达30次,印发资料3.5万余份,受教育者约10余万人次。

(5)学校通过涉农专业教师下村任科技副村长,加强对当地农村科技指导、科技示范,改变传统种养结构,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专业教师和学生到村入户指导新技术,提高当地农民科技水平,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两年时间卧虎镇涌现出了葡萄村、养牛村、水稻村、花生村等多个特色村,很多农民利用培训学到的农业技术,在家搞种养业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种养能人。

(6)学校结合县域养殖发展,组建了流动动物医院,开通了畜禽疫病诊疗服务车,每月分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为全市各养殖合作社和专业养殖户进行上门服务。

(7)科技服务,精准扶贫。学校负责包保卧虎镇六家子村。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选派一名驻村领导,成立了由38位中层以上领导为组长100余名教师参与的技术扶贫工作队,把发展葡萄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项目,与38户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实现技术扶贫。

(8)集团化办学。2008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双辽市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学校为集团内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空间,派兼职教师,双方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

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与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机械工业学校、乾安职业高中、四平市卫生学校、梨树职业高中等22所中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理念、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的培养、专业建设、精品课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学研讨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

三、主要教育培训专业和项目

培训专业: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等。

培训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技能提升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等。

四、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主要事迹

办学3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办学方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培训办及涉农专业教师为骨干的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创新培训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培训效果

为了更好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资料。

1、短期培训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了解到社会不仅需要学历教育,也需要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搞好长班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规格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年来,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办班125次,其中玉米专业35次,培训农户2500户;水稻专业30次,培训农户2300户;养殖专业30次、参加人数4500余人;蔬菜专业30次,参加人数3000多人次。

2、学校组织培训与职能部门相结合。

学校每年与农机局、农业局、土地局等部门,联合开办多次短训班、辅导班,由他们负责组织,确定学习内容,学校负责推荐有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教师讲课。实践证明,与职能部门结合开展培训针对性强,参加人员多,讲课效果好。学校与市组织部联办了村干部培训班,已有三分之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获得了中等专业学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普及的开展。年完成培训近1000人次。今年暑期,与市农经局联合开办的农村经济管理短训班,解决了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土地承包中的经济与改革的问题。

3、校内办班与校外办班相结合

根据培训对象大多是成年人,且培训内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校采用校内办班与校外办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近年来,学校通过专业教师到村任科技副村长,在村委会、街道、农户小院、田间地头小规模培训300余次。在农忙时节,农民白天忙农事,人员难组织,我们就采取晚上以村集中办班的方式对种养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办班100余次。

2015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食用菌专家李玉院士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了“双辽市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镇村干部、农民800多人。

4、培训内容与培训时间长短相结合

由于培训对象工作特点不同,文化底子的差异,决定了在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上机动灵活。千方百计使他们学懂、学到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学校的果树栽培培训和蔬菜保护地栽培培训等,就是按果树生长发育的季节来组织教学,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的。

学校聘请吉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王连军教授,来校为学校精准扶贫对象六家子村讲授葡萄栽培技术,深受农民欢迎。学校在送去科学技术的同时,还无偿向农民提供4万余株的葡萄苗木,全程指导贫困户栽培管理,每户年增收4500元。

(三)取得的初步成果

1.发挥了辐射服务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本着成本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公司化运作“超前新优,具有示范实验作用”的原则。先后建设了四个重点产业园区:一是以花生、芝麻为主的油料作物繁育园区,已成为全市以花生、芝麻为主要品种的油料作物种子繁育基地。使全市花生种植由一片空白,现已花生的种植在双辽形成了产业。二是以蔬菜果树为主的绿化苗木繁育园区。全市已建起了一大批葡萄果树专业村屯。三是以生态鸡为主的珍禽饲养园区。四是大田作物种植示范园区。推动了学校周边乡镇及双辽市种养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建立了院士扶贫基地,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解决农民就业800人,提高了农民收入。

2.近年来,学校在农、林、牧生产领域相继开展了200多个品种的引进、培养实验,先后有“水稻旱育苗”“玉米纸筒移栽”“秸秆生物剂调制饲料”等50项新技术、150多个新品种得到推广,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2000年学校科技示范园引进了花生新品种93-7栽培试验。利用抗旱播种机播种,地膜覆盖,一次性施肥,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获得丰收,每公顷产量达6000公斤,每公顷纯利润1.5万元,产值是玉米的3倍。双辽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从而使双辽花生种植由原来一片空白,发展到2016年60万亩,年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人均年增收近千元。

四个重点产业园区已带动了学校周边乡镇及双辽市种养业的快速发展。学校还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宣讲团、科技活动日、赶科技大集、科技入户、发放科技信息宣传资料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和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2012年至今,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达30次,印发资料3.5万余份,受教育者约10余万人次。促进了农村“三个改变,三个带动”,即改变了农民的知识结构,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养习惯,带动了农村科技普及;改变了经营模式,带动了各业兴旺发展。

3.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人力技术支撑

现已培养毕业生达11986人,其中,①对口升入大学的占25﹪,2990多人。留校任教,就读研究生,博士生等继续深造的有196人;②成为村屯干部、站所技术员的占10﹪,有1190多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村书记、村长经我校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中专毕业证书;③成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小经理、小老板占5﹪,有590多人;④成为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员、技术工人的占30﹪,有3590多人;⑤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占30﹪,有3590人。为当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校园。

经过多年的培训,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以及农业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90%以上的村、屯干部经过了学校培训,涌现出了1800多户科技示范户,30个专业村屯,发展了当地农村经济。

专业教师下村培训.jpg

专业教师下村培训

专业教师田间地头培训.jpg

专业教师田间地头培训

来校集中培训.jpg

来校集中培训

专业教师现场培训农民春剪.jpg

专业教师现场培训农民春剪

点击查看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