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北区—社区教育机构论文案例:探索学分银行建设 引领市北社区教育创新发

2019-01-11 08:51:43   来源:青岛市市北区社区教育学院 作者:周伟年

分享到:

一、 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更是明确要求:推进学习成果积累转换。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和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居民个人学习账号,开发、研制具有学时记载等功能的社区学习卡,记录学习者注册报名、培训考勤、线上线下学习学时等具体信息,形成居民终身学习电子档案,探索建设社区教育学分银行。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及激励机制。

青岛市教育局等7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青教通字〔2016〕8号),也提出了“推进终身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互认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

二、“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目的意义

1.“学分银行”的概念。“学分银行”是一种比喻,它模拟、借鉴银行的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在终身教育成为当前世界主流的教育思潮的背景下,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2.建设“学分银行”的目的意义。“学分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它通过对学习者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支持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沟通与衔接,来鼓励和激励社会成员结合自身发展进行学习规划,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遵循一定规则的条件下,积累和转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大效率地获取社会公认的学习成果价值证明,如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乃至学历文凭或学位证书等,因此,“学分银行”能够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重要支持。

三、市北区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现实基础

(一)线上学习平台建设情况

1.突破时空界限,构建完成线上学习平台。2015年,市北区社区教育学院,投入30万,建成“市北全民终身学习网”,2000多集视频课程,10多万册电子图书,8000多门功课,总学时数达2万多课时的学习内容;投入6万,开发建设“市北区社区教育学院”微信平台,推送生活技巧、摄影欣赏、音乐欣赏、茶文化欣赏等13个大类513集微课视频,约计3000多分钟,为自由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搭建了实践平台。

2.推广数字化学习,建成19处街道市民数字化学习中心。“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5年的时间,共投资190万元,为全区每一个街道配建了1处市民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了数字化学习中心配备率达到100%的工作目标。

1.jpg

11.jpg

(二)线下学习平台建设情况

1.完善主阵地建设,推进三级教育培训基地规范化标准化

(1)高标准建设终身教育龙头社区教育学院。2013年8月,区政府投资800万元,在原合江路小学校址基础上进行改建,设立社区教育学院。2015年9月,社区教育学院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内设有微机、书画、茶艺、学术报告厅等专用处室11处,现已开设网络知识普及、按摩实作、月子护理、舞蹈、教师书法培训,正在筹备开办老年大学分校、婴幼儿早教培训学校,学院将建成面向各类人群为教育对象的培训基地,面向社区教育管理干部、教师业务培训的示范基地,市民自主性团队的活动基地,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发基地,全民终身学习网建设的数字化基地。

(2)规范化建设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委会社区教育学校。区民政、文化、教育等部门不断加大对街道、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的建设投资力度,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学校的教育培训条件逐年不断改善。全区135个社区,建成具有60㎡以上教育培训教室的占到60%,配备有电视、投影仪,具备开展电化教学的社区119个,占比达到88%。2016年,参照《青岛市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试行)》完成标准化建设,提请达标验收的街道15个;按照《青岛市居(村)社区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完成标准化建设,提请达标验收的社区60个。其余的街道、社区将按照计划在2年的时间内完成标准化建设。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圈

(1)政府购买服务,开设居家安全必讲课程。与青岛海丽应急安全咨询有限公司协商,签订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区居民居家应急安全培训的相关专业知识,引入到社区,全年送课进社区开课126节,开课率社区数量占比达到93%,参加培训的居民人数达5670人。

(2)职教义工进社区,开设主导推荐课程。牵手辖区8所职校,开发专业特色课程,举办选课超市,供居民代表选择,全年为辖区居民完成送课57节,接受培训的居民2565人。

(3)按照居民意愿,开设自主开发课程。各街道、社区积极整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民政局、文新局、计生以及科协等部门的课程资源,全年共提报举办自主开发课1073节,培训居民人数达53650人。

居家必讲、主导推荐、自主开发三类课程,构建形成“幸福人生社区大课堂”课程体系,成为支撑全区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的主要架构体系。

综合以上分析,无论从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的资源配置、硬件建设、课程开发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运作模式,为学习者进入学分银行登记管理、学习积分累计、学分成绩转换奠定了坚实的操作基础。

四、 市北区“学分银行”试运行操作模式构想

(一)市北区“学分银行”试点阶段安排

111.jpg

(二)市北区“学分银行”试点工作推进安排

1.学员信息登录

为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分校2017年春季开设各个班级以及社区学院公益讲座班学员共485人进行注册登记。

包括:声乐1班55人,2班56人,3班57人,声乐通俗班48人;

推拿养生初级一期34人,推拿养生初级二期22人,推拿养生班中级一期48人,小儿推拿班45人;

网络应用班17人,摄影与后期25人,会声会影班27人,摄影与剪辑28人。

社区教育学院公益讲座班:电脑入门班30人,电脑玩音乐班7人,“玩转智能手机”公益班30人。

1111.jpg

2.核实信息,根据学员意愿签订《学分银行用户开户须知》,发放“琴岛学习卡”。对学员个人真实身份及根据学员意愿签订《学分银行用户开户须知》(略)。

222.jpg

3. 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

22.jpg

21.jpg

(二)市北区学分银行累计操作设想

1.突出以个人为主,“琴岛学习卡”线上线下学习累计积分。以学习者个人线上、线下学习时间为单位进行累计积分。无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无论是观看视频还是阅读电子图书,都以每1分/10分钟为标准,每次学习过程以50分钟为记录单位,完成一个学习过程,累计5分,积存于卡内。

线上学习,从学习者登录网页,选择点击打开目标内容为计时开始,由电脑自动计时,每完成一个学习时间周期,予以累计5分,以此类推。

线下学习,以学习者进入学习场所打卡为开始,直到老师50分钟一节课授课结束为止,算完成一个学习时间周期。连续上二节课的学习班,再行二次打卡,累计即可。

把学习者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分数,发挥学分银行对学习者个人学分的储蓄和查询功能。

2.突出以地域为单位,累计以社区、街道为单位的个人学习总积分。根据“琴岛学习卡”个人登记所辖街道、社区信息,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自动对学习者所属街道、社区等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归类、统计,以各个街道、各个社区为单位,把学习者个人参加线上学习、线下学习的学习人数、个人累计学分汇总,发挥学分银行为“单位”储蓄、查询学分的功能。

(三)市北区学分银行转换功能的操作设想

1.针对学习者个人的转换功能

对个人学分累计排名在10%以内的所有学员,可从推动学习型城区创建的角度出发,按照学分排名的高低,制发电子喜报,向学习者所在街道、社区报喜;推荐作为街道、社区评选“百姓学习之星”,“学习型家庭”的人选;奖励下一年度免费订阅有助于学习的书刊、报纸;免费赠送一个学期的某一科学习课程。

对个人学分累计排名在20%—60%范围内的所有学员,给予相应的纪念品,以资鼓励。

2.针对街道、社区为单位的转换功能

对个人学分累计总排名在1/4范围内的所有街道、社区,可从推动学习型城区创建的角度出发,向上级业务部门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先进,可作为区级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的优先推荐单位;对街道社区教育主管科室负责人,社区居委会社区教育主要责任人给予推荐参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先进优先推荐权,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奖补。

四、 市北区“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第一阶段成果

2017年 10月26日,青岛市学分银行第一家分行——市北区“学分银行”启用仪式在社区教育学院举行,市民一卡在手,真正实现了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的学时累计,学时转换和学分兑换。

“学分银行”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办理“市北全民学习卡”284张,经统计,下半年共累计学时424226分钟,转换学分42404分,兑换奖品284份,“市北全民终身学习网”关注人数突破1万人,“市北社区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访问量57557人次,关注人数达2086人。线上、线下学习总人数达11.5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比例达10.8%,极大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对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