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

2017“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2017-12-05 11:11:07  

分享到:

当前,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6年末,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457.7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1.6%, 即三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提升到36%。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明确了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而要办好老年教育这项事业,光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共同推动的新合力与新格局。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持续经营百年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始终将“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在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全面履行国有大型银行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随着上海快步踏入深度人口老龄化,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践行“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战略的最佳土壤,以及发挥企业力量、创造社会和企业价值的良好机遇。有鉴于此,2015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度开展合作,签署了《“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项目合作备忘录》,拉开了的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作为社会力量、投身社会终身教育合作的序幕。

三年以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围绕“中银常青树”品牌,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合作项目,成为社会力量参会终身教育事业的良好典范。“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荣获2017年“悦读修身、书香上海”第十九届上海市读书节示范项目、2017年上海市第十二届全民终身教育活动周“最佳创新奖”,并作为老年教育经典案例收录入2015年度《上海市文化年鉴》和《上海市教育年鉴》、2016年度《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白皮书》,让“中银常青树”成为老年人耳熟能详、亲切喜爱的老年教育品牌。

“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力量参与社会终身教育:

(一)艺术展演建平台、交流分享显风采:

歌咏、戏曲、舞蹈等是老年学员热爱的艺术题材,老年学员经常自发组织相关艺术活动,但受限于专业度不足、覆盖面不广、难以持久等问题,老年学员们较少体验到艺术学习的成就感以及分享、传播的乐趣。为此,2015年以来,作为社会企业力量,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连续三年专项投入,积极支持上海市教委委员会举办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银常青树杯”老年教育艺术节。这三届老年教育艺术节分别以合唱、戏曲、舞蹈为主题,通过举办老年艺术专项培训、艺术节专题比赛、艺术节闭幕式暨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广大老年朋友们走进上海大剧院、上海艺海剧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大舞台,展示老年教育专业成果、表现老年学员精神风采、宣扬终身学习理念。三年以来,全市各区县参加老年教育艺术节的老年学员队伍达到200多支,参加培训、比赛、文艺汇演的老年学员累计1.56万人次,同时还有6800多名老年人现场观看了这些比赛和文艺汇演。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观看了表演后也积极投身其中,使得老年教育艺术节的学员队伍不断壮大、学习形式不断丰富、社会影响不断提升,成为全市老年艺术教育的一个新标杆和一股新浪潮。

(二)绿色积分兑课程、正向激励促学习:

在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近年来牵头搭建了“上海市绿色账户”公益平台,首创了“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垃圾分类运作模式,已积累了超过1亿的绿色积分。在此基础上,2016年初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首创了“中银常青树”——绿色积分兑换老年教育课程的活动,在公益环保与老年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有效倡导了绿色健康生活的理念,又激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终身教育。同时,我们还为老年学员准备了终身学习笔记本、文件袋等学习用品,做好相应的支持保障。该活动吸引了3500多名老年人兑换社区教育课程并参加学习,获得老年朋友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馈。

二、发挥专业优势、金融企业传播金融生活知识

(一)专业师资配课程、送课上门教金融:

近年来金融诈骗案件频发,针对老年人的金融圈套更是让老年学员们猝不及防。据调研,大部分老年人尚不会使用简单的金融工具(如借记卡、动态口令牌等),并存在不少金融知识误区(如银行卡只能到银行柜台取现等),因此大部分的老年学员都有潜在的金融知识学习需求。为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发挥自身的金融专业优势,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合作开展“中银常青树”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首先,我们从老年人生活中的金融出发,历时两个多月,研发了包括防伪防骗、便捷工具、赚钱理财、出国金融四个主题、十多个小课的老年人金融知识学习课程。其次,依托近百人的内训师队伍,走进全市16个区县,对接了全市112所老年学校,举办了超过130多场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惠及老年学员1.35万人次。据统计,老年学员对课程或讲座的好评度在95%以上,超过八成的学员认为该课程知识面广、应用性强、传播效果好,希望有更多机会参加金融知识学习。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2017年我们将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继续深入合作,计划实现全市十多所市级老年学校、262所社区老年学校金融知识课程全覆盖,进一步提升金融知识在老年学员中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我们将丰富授课形式,除了传统的金融知识讲座、理财沙龙等,还将组织老年学员参加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走进百年中行--参观中国银行行史馆”、“体验新型养老—参观养老社区”等,让老年学员们生活更丰富、视野更开阔。

(二)知识比赛秀成果、电视转播进万家:

为展示“中银常青树”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的学习成果,为老年学员提供更广阔的金融知识交流平台,201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举办“中银常青树”金融知识进社区电视比赛,来自16个区县的16支老年学员参赛队伍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6支队伍突出重围,参加电视决赛。决赛由上海教育电视台转播,将精彩纷呈的赛事内容、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金融专家的经验分享送到千千万万老年学员的面前。

在决赛中,6支参赛队经历了 “初露锋芒—生活中的金融知识”、“眼疾手快—专业金融知识挑战”、“举一反三—防诈骗视频解析”、“火眼金睛—假币识别”五个环节的激烈比拼,其中反响最为热烈的是“火眼金睛”环节,中国银行总行级培训师黄鵰与参赛选手们分享了各种假钞鉴别小常识,现场观赛的老年学员纷纷取出一百元纸币现场学习,并踊跃与黄鵰老师互动,现场氛围极为热烈。最后的“能言善辩”环节,参赛选手们以“七彩金融,安享晚年”为主题进行演讲,他们用老年人最容易理解的语言,通过歌咏、散文、朗诵等多种表现形式描述了自己在投资理财、防伪防骗、领取养老金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见解。选手们精彩纷呈的演讲引得全场掌声不断,将整场比赛带入高潮。

三、打造标准课程、人人播种终身教育常青树

(一)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学习形式

基于2016年研发的老年人金融系列课程,2017年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再次深度合作,特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金融学院院长为总编,仔细研究了老年人的生活实际和学习习惯,编写了一套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的老年人金融知识课程,为实现全市老年学校金融知识课程全覆盖打好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材料,如“中银常青树”金融知识300问,内容简洁、易懂、有针对性,展现形式不但有纸质教材,还有基于微信的电子学习教材。老年学员轻松一扫二维码,就能把“金融知识300问”带回家。“金融知识300问”为无法参加现场课程的老年学员提供了线上学习的宝贵机会,突破了金融知识传播的传统限制,让我们离“金融知识进万家”的美好愿景更近了一步。

(二)培育传播队伍、惠及更多百姓

2016年开展“中银常青树”金融进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启动了“中银常青树”金融学习团队及金融知识传播者培育计划。该项目自16年开始,计划开展三年,在全市的老年学校开展金融知识课程的同时,每年选拔出一批优秀的老年学员成为金融知识传播者。被选拔出来的传播者,在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后,将自行组建学习团队,在各自的社区、老年学校中组织金融知识传播活动,形成“老年人自发学习、传播者主动普及、社区学校开花结果”的终身教育新模式,让金融知识传播活动惠及更多老年学员和百姓。

2016年我们在全市选拔出了112名金融知识传播者,2017年我们将再选拔出100名金融知识传播者,并指导这些金融知识传播者组建两百多个、涉及近万名老年学员的学习团队,开展金融知识传播活动。根据金融知识传播者们组建团队、开展活动的情况,我们会再优选30名金融知识金牌传播者和 10名首席金融知识传播大使,搭建“从金融知识传播者、到金融知识金牌传播者、到金融知识首席传播大使”的终身教育荣誉体系,不但让热爱传播金融知识的老年学员们收获荣誉感和自信心,更能够在全社会树立金融知识传播标杆和模范,在全市市民的心中种下一棵终身教育的常青树。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在上海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还很少、很小,未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将紧紧围绕“担当社会责任,做最好的银行”战略目标,通过“中银常青树”老年教育合作项目的方式,广开渠道、整合资源,不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持续创新金融与教育的合作模式,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上海市的老年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老年教育事业基业“常青”!